高并发的哲学原理(一)-- 找出单点,进行拆分

2022-12-28   /   字数:4441   /   阅读数:26800   /   分类: 技术史诗     

《高并发的哲学原理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High Concurrency》完整版十三万多字的出版文稿已经写完,放到了独立网站上:https://pphc.lvwenhan.com


人列计算机

《三体》中,刘慈欣设计了一个用人进行二进制运算的计算机,使用了三千万名士兵(晶体管):

  • 计算机名:秦一号
  • CPU:秦始皇最精锐的五个军团
    1. 挥舞旗帜进行二进制运算
    2. 用三个士兵来组成与门、或门、与非门、或非门、异或门、同或门和三态门,又用两个士兵组成了非门
    3. 将这些基本部件组合起来,构成了计算阵
  • 内存:由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组成,每个人挥舞多个颜色的旗帜,可以替代 20 个挥舞单色旗帜的人
  • 硬盘:三百万文化程度较高的人(据说是上次坑儒留下来的)
  • 显示阵列:至少配有红色和绿色像素单元(双色显示阵列)
  • 维护部件:一组骑兵
    1. 传输信号
    2. 处理“故障”士兵
    3. 由秦始皇最精锐的骑兵团构成
  • 维护方式:更换出错部件

一提到高并发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情况:

1. 进程间通信(IPC)、共享内存、管道、队列、事件:这是学院派

2. 内存缓存、消息队列、分库分表、NoSQL、ES 搜索:这是实战派

其实,高并发之路,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战派,甚至是刘慈欣设计的人列计算机,其背后的哲学原理都是一样的。如果你问人列计算机和高并发有什么关系?按照上面的设计,最多一万名士兵就够了,为什么需要三千万呢?还不是为了提高性能。

其实,高并发的哲学原理早就隐藏在了现代计算机的基础结构之中,感兴趣的欢迎去看我的《性能之殇(二)-- 分支预测、流水线与多核 CPU》¹。

本文目标

上面只是我的喃喃私语,下面我们进入正题。

本文的目标是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,讨论一下高并发问题背后隐藏的一个哲学原理。我们将从动静分离讲起,一步步深入 Apache、Nginx、epoll、虚拟机、k8s、异步非阻塞、协程、应用网关、L4/L7 负载均衡器、路由器(网关)、交换机、LVS、软件定义网络(SDN)、Keepalived、DPDK、ECMP、全冗余架构、用户态网卡、集中式存储、分布式存储、PCI-E 5.0、全村的希望 CXL、InnoDB 三级索引、内存缓存、KV 数据库、列存储、内存数据库、Shared-Nothing、计算存储分离、Paxos、微服务架构、削峰、基于地理位置拆分、高可用等等等等。并最终基于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,设计出可以服务地球全体人类的高并发架构。

先说结论,这个哲学原理就是:找出单点,进行拆分

准备工作

性能问题要靠架构解决

在展开这个哲学原理前,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高并发问题的解决思路:性能问题要靠架构解决。

首先,在架构上动刀是最简单的,也是最容易获得收益的。其次,即便是真的去做单个资源的性能优化,例如 MySQL 单机性能优化(软件优化)、x86 CPU 多核性能提升(硬件优化),拆到微观来看,也是在做架构优化:

没有银弹就是计算机世界的第一准则,你想获得收益,总得拿出一些东西,和信息之神交换。

我们讨论“哪个”高并发?

本文讨论的是“web 服务高并发”问题,典型场景为电商秒杀:同一个时刻,数万人抢同一个低价商品,会给系统的每一个层面都造成显著的性能瓶颈,这种场景的集大成者,就是每年的双 11。

一个小目标

找出单点,进行拆分,就是将每一个大单点都拆成一个小单点+多资源并行的形式。

在解决高并发问题的过程中,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新的单点:web server、单个操作系统、虚拟化/容器技术、编程语言运行架构、网络、UNIX 进程模型、数据库等。每遇到一个单点,我们都要见招拆招,使用架构工具拆掉它。计算机的虚拟化程度非常高,几乎每个单点都可以继续往下拆。

接下来大家就跟着我一起,一步一步将系统性能的上限从单机 100 QPS 提升到 1,000,000(一百万)QPS。

文章列表

  1. 找出单点,进行拆分(本文)
  2. Apache 的性能瓶颈与 Nginx 的性能优势
  3. 基础设施并发:虚拟机与 Kubernetes(k8s)
  4. 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魔鬼:运行架构为何会成为性能瓶颈
  5. 拆分网络单点(上):应用网关、负载均衡和路由器(网关)
  6. 拆分网络单点(下):SDN 如何替代百万人民币的负载均衡硬件(网关、LVS、交换机)
  7. 最难以解决的单点:数据库以及它背后的存储
  8. 将 InnoDB 剥的一丝不挂:B+ 树与 Buffer Pool
  9. 细数四代分布式数据库并拆解 TiDB 和 OceanBase(主从、中间件、KV、计算与存储分离、列存储、CAP定理)
  10. 理论无限容量:站在地球表面

找出第一个单点

大部分系统都是从单个虚拟机开始的,原始的资源可能只有 1 核 2G,你安装了一个 Apache,一个 MySQL,把代码部署上去,这个系统就开始对外服务了。如果系统用户数量增加了,你会发现,CPU 满了,这个时候,我们第一个应该拆的就是静态流量。

动静分离

大概是在 2013 年,我用从同学那里买的二手 MacBook Pro 跑过 Apache 和 Nginx 的性能测试,在本机访问同一张 jpg 图片的情况下,Apache 的 QPS 为 2 万出头,而 Nginx 则超过 8 万,四倍性能。

所以,如果你还在用 Apache 承载所有流量,在前面加一个 Nginx 就能显著降低 CPU 占用率,大幅提升系统性能。如果你再利用云服务商把这些静态资源用 CDN 来承载,你的静态资源压力还能再降低 90%。

动静分离以后,CPU 又满了,该怎么办呢?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数据库拆出去了。

最适合独立部署的软件:数据库

如果应用代码和数据库跑在一个系统上,压力稍微大一点,很容易出现“债股双杀”的局面:MySQL 的响应变慢,应用代码就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,又要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,从而形成“内卷”和“踩踏”。只要你的系统不是用户极其少,或者你们公司极其扣,把数据库独立部署的收益都是要高于投入的:1 核 2G 的虚拟机就够 MySQL 跑到 200 QPS了,配合缓存支撑一个日 PV 100 万的小系统应该够了。

我的实际经验

进击的爬虫

2017 年,我维护的一个 SEO 网站突然遭遇大量爬虫的袭击:由于这个网站拥有数百万个内容页面,页面内也有着大量的“类似文章推荐”,在只依靠 MySQL like语句的情况下,单个页面的返回时间长达 300-500ms。一天两万的真实用户 UV 对系统的压力并不大,但这些爬虫不讲武德,上来就是 100 QPS,当时 1 核 2G 的虚拟机和 1 核 1G 的 MySQL 可遭了殃了,完全顶不住。

这些爬虫并不是正规大厂的爬虫,而是采集机器人,由于拥有海量代理 ip,对网站形成了 DDOS 态势,没法使用常规手段封禁,只能想办法抗住。

我首先做的,就是将静态资源全部 CDN 化,直接让 CPU 占用率降低了一半。然后就开始着手提升系统性能:

  1. 使用 ElasticSearch 提供“类似文章推荐”,将每个页面的响应时间压缩到了 200ms
  2. 提升数据库性能:增加索引,增加 Redis 缓存,使用定时任务刷新文章总数而不是实时计算,将响应时间压缩到了 120ms
  3. 访问 ES 的 HTTP 请求进行并行化:虽然 PHP 是一种阻塞语言,但是一次性发送多个 HTTP 请求的能力还是有的,平均每个页面有五次请求,每次 15ms,并行化以后从 15ms*5 减少到了 25ms,最终将平均响应时间压缩到了 70ms

同时,服务器和数据库也进行了计算资源的扩容,增加到了 2 核 4G 的虚拟机和 2 核 4G 的 MySQL,最终顶住了每天 200 万次页面访问的冲击,对比之下,真实用户 PV 每天只有十万左右。

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,既然是内容网站,为什么不静态化呢?因为数据量太大了,500 万个页面,一个页面 100KB,就是 476GB 的磁盘容量,这个量级太夸张了,不如做性能优化硬抗了,这么多静态资源的管理和刷新反而是个更大的问题。在百万量级下,数据库绝对是更好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,远比自己管理文件要更简单更稳定。

即便我做了那么多,还是不乏有一些爬虫愣头青在学习了 swoole 和 go 协程之后,对我的网站发动数千 QPS 的死亡冲锋,这个时候再怎么性能优化都是没用的,这时就需要使用倒数第二个工具:限流。

我做了三道限流关卡才最终顶住采集机器人 DDOS:

  1. 针对单个 ip 做请求频率限制
  2. 针对整个 /24 ip 段做请求频率限制(很多爬虫采用同一段内的多个 ip 绕过限流)
  3. 针对每个 UA 做请求频率限制

在这三板斧使出来以后,天下太平了,网站再也没有被突然发起的死亡冲锋搞挂过。

对了,既然限流是倒数第二个工具,肯定有人好奇最后一个工具是什么?那就是熔断,熔断属于系统鲁棒性工具,是善后用的,我们最后一篇文章还会再提一嘴。

接下来

下一篇文章,我们将看到真实的 Apache 性能瓶颈与 Nginx 的性能优势,同时我会继续现身说法,讲述团购秒杀业务的故事。

参考资料

  1. 性能之殇(二)-- 分支预测、流水线与多核 CPU https://lvwenhan.com/tech-epic/493.html

WRITTEN BY

avatar

发表评论:

© 2011-2025 岁寒  |  Powered by Emlog